【好文推荐】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丨有质量地做好幼小衔接

发布时间:2022-05-31 12:59    阅读量:639

       近年来,全社会都十分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关于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讨论也在不断深入。那么,对于幼小衔接,教师关注的是什么,家长最感到焦虑的是什么,孩子又是怎么想的?所谓“科学的幼小衔接”,科学性如何体现?家长、幼儿园和小学应为此做些什么?当下的幼小衔接存在哪些问题,未来的幼小衔接又应坚持怎样的方向?

       一、全程衔接——培养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和能力

       我们不能将入学准备仅仅看作是大班阶段的任务,在临近入小学时才来做准备,而应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就持续地、有计划地做准备。《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着重强调:“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可见,无论是《规程》《纲要》还是《指南》,都明确了幼儿教育不仅是为后继学习即小学的学习做准备,更是为终身发展做准备。

       所以,在整个幼儿期,我们都是在对幼儿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在对幼儿进行终身发展教育。为此,我们要厘清哪些能力和素养是在小班起就应培养的,是终身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可以说,《指南》所列出的五大领域的目标都是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最基础的内容,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园开展的自主游戏,从小班起就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幼儿自主安排时间,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相应水平的学习任务。幼儿不仅能自觉并有计划地安排时间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积极主动地拓展探究的内容,反复试验。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幼儿今后的学习来说是非常可贵的。

       ●倾听的习惯。在幼儿园阶段最需要培养孩子的是什么能力?培养倾听的能力至关重要。

       第一,不同的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教师讲授的新知识点都是从孩子原有的知识中生发的。孩子若注意倾听,就能够找到知识之间的关联之处,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如若不然,孩子获得的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无法发现知识的内在逻辑,也就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这显然不利于孩子逻辑思维的发展以及对不同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第二,单纯就上课听讲而言,现在的集体教学早已不是以教师单方面讲解为主了,教师会和孩子对话,进行启发式教学。若孩子不注意倾听,对话时就可能“牛头不对马嘴”,这就很难学到东西了。从课堂教学来说,“听”是一种输入,孩子把听到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再通过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是一种输出。因此,只有会听的孩子才会说,才会跟教师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口语表达能力。从幼儿园起就要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位教师提到:“在幼儿园时一定要培养孩子能把一件事说清楚,要给孩子充分的机会练习怎么说。”口语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基础。早期口语能力发展得好,向书面语言转化就相对容易。这为孩子今后完成“看图写话”以及写命题作文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精细动作能力。幼儿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从小班起就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发展幼儿小肌肉动作的目标,引导幼儿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为他们入小学后学习写字做好准备。

       ●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很重,这种交往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愿意主动和新同学交往,以快速建立起良好的同学关系。这有利于孩子快速融入新集体,从而获得归属感。有的孩子就是因为到了新环境后没有熟悉的朋友而焦虑不安,进而不愿意去上学的。

       二是和同学发生冲突后知道应该怎样去应对。这有利于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提升自己对新环境的驾驭感。同时,让孩子感受到所有教师都是和蔼可亲的,从而乐意并大胆地与不同的教师交往,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园,我们精心创造各种机会让幼儿接触、了解本班教师以外的其他教师,感受不同教师的行事风格和个人魅力,以便让幼儿到了小学后能更快地适应和接纳不同个性的教师。

       以上只是列举了几项对于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来说重要的能力和素养。这些能力和素养其实都包含在《指南》所提到的各领域发展目标中。所以,幼儿园教师若能切实贯彻《指南》精神,将其落实到位,就是在为幼儿的入学做准备,也是在为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基础。这些能力和素养不是在几天或几周的所谓“幼小衔接课”上就能形成的,也不是仅仅依靠幼儿园单方面努力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小班起就有意识、有计划并持续地对孩子进行培养。

       二、重点时段衔接——解决孩子入小学前普遍关心、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一,开展专题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的环境、作息和一日生活等。

       我们组织幼儿参观小学,帮助幼儿了解小学各种场地、设施设备的特点及环境布局,发现其和幼儿园的不同之处,思考如何适应这种差异。比如,幼儿了解到小学生每天要背着书包去上学,我们便让幼儿每天自己背着书包来幼儿园,且安排专门的活动引导他们学习怎么整理书包,怎么收拾文具,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和要带的物品……

       在幼儿园的最后两个月,我们每天也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幼儿回家完成。我们让幼儿用表征的方式记录教师布置的任务:整理书包、阅读图画书、做一件手工作品等。同时,我们有意识地发展幼儿的前书写能力,每天让幼儿将自己的游戏故事用表征的方式表达出来,并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可以怎样记录、怎样表达。

       第二,在作息制度、课间活动组织方式上作一些调整,帮助幼儿过渡。

       一名刚上小学的孩子说:“小学课间活动时没有老师管我们,完全是我们自己做主和谁玩、玩什么、到什么地方玩,不像幼儿园总是有老师站在旁边管着我们。可是刚上小学时,每到下课我们不知道这个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只能待在教室里。”由此,我们考虑,在大班最后两个月,在原有的自主活动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幼儿在园内自主活动的时段和活动空间,让幼儿自主安排课间、餐后散步等活动。教师会先和幼儿一起讨论活动的规则,让幼儿知道开展自主活动的前提是保证自己的安全,要会观察、判断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主动选择在安全的环境中活动。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引导他们学习自我管理,鼓励同伴间相互帮助、提醒,教师只在幼儿出现违反安全规定或影响他人的行为时,才进行必要的指导。

       总之,无论是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的主题活动,还是作息时间、课间活动组织方式的调整,都是与这一阶段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和需要相匹配的,是针对大班幼儿及其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而设计的。

       三、针对性衔接——针对个别化问题开展衔接工作

       《指南》指出,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毁灭生活。”所以,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我们也应贯彻差异化理念,针对个别幼儿的需求,开展点对点的幼小衔接工作。幼儿之间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所有幼儿的发展都处于同一水平。

       四、小结

       全程衔接、重点衔接、针对性衔接,每一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三者应环环相扣。但同时,我们也要理性地认识到,即使我们做好了这三个环节的衔接工作,孩子入学后依然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在面对不同环境和事件时会有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的问题。所以,家长应持续地关注孩子入学后的适应情况。

       家长要有陪伴孩子共同面对困难、共同解决问题的意识。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在校生活,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和他们一起讨论如何面对自己遇到的困难,如何采用积极的方法解决问题。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千万不能越俎代庖。

       总之,家长要树立成长意识。虽然我们帮助孩子做了很多衔接工作,但不可避免的是,孩子在入学之初甚至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依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这都是正常的,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而经历挫折恰恰是孩子成长的契机,成人不可能将孩子人生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都提前预测到并排除掉。他们在迈向小学生活乃至人生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最终需要他们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每解决一个问题,他们就成长了一步。
Copyright 2020 济南市天桥区幼教中心实验幼儿园
地址:济南市交校路12号    电话:    电子邮件:
鲁ICP备13023094号-1    技术支持:山东有鸿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