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荐】游戏中,如何平衡儿童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07-06 00:23    阅读量:3635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儿童自主性发挥的最佳途径。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教师则承担着观察和指导的责任,助力儿童游戏的顺利开展,帮助儿童不断拓展游戏经验。本文拟深入思考游戏中儿童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解决实践问题,以更好地推进儿童自主与教师指导关系的平衡。

       一、实践偏差:儿童自主与教师指导关系的失衡

       1.忽视儿童的自主性,教师指导“高控”

       【案例1】在美工区中,几个小朋友要玩折纸飞机的游戏。他们刚拿到材料,教师就走过来,先指导他们如何剪纸,又一步一步教他们怎么折纸粘贴。几个小朋友都按照教师教的方法操作,还不时问:“飞机是这样折吗,是往外折还是往里折?”最后,小朋友们都折出了一样的纸飞机。

       案例中的教师用“教”的“高控”方式抹杀了儿童游戏的自主性,也剥夺了儿童思考探索的机会,导致儿童在遇到问题时不是先自己思考或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而是直接“问老师”。

       2.忽略儿童的需要,教师站在成人立场指导

       【案例2】在户外游戏时,小班的丽丽在玩沙区独自用沙子堆成了一座拱形桥。丽丽开心地向小伙伴介绍她的作品。这时,小军用沙坑里的拖拉机玩具开过拱形桥,一下子把拱形桥撞倒了。丽丽见状立马哭了起来,边哭边喊:“老师,小军把我的桥推倒了!”教师问:“你的桥在哪里?”丽丽指了指被破坏的拱形桥。教师说:“嗯,先不哭了。我让小军给你道歉好不好?”丽丽哭着不说话。教师见状把小军叫过来,让他向丽丽道歉。可丽丽还是一直哭。教师只好把丽丽带回活动室进行安抚。

       案例中的教师选择以一方向另一方道歉的方式解决同伴冲突问题,却忽视了儿童真正的需要,使得丽丽在消极的状态下被动结束了游戏。如果教师能够与丽丽、小军一起更好地玩沙池游戏,而不是无奈地把丽丽带回活动室安抚,就有可能重新唤起儿童的游戏自主性,指导的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成人思维与儿童思维间的差距导致教师有时很难及时想儿童所想,感儿童所感,无法确切把握儿童的真实想法、观点和需要。

       3.过度凸显儿童自主,弱化教师支持作用

       【案例3】小班的几名幼儿在玩医院的游戏。游戏开始,红红扮演医生,依依和明明扮演病人。依依先把病历本拿给红红,红红开始看病。明明在后面排队有些不耐烦,便直接把依依挤到旁边,让红红先给自己看病。依依着急了,说:“你怎么能不排队呢?”红红也说:“你要排队的。”明明根本不理会,还是让红红先给自己看病。依依伸手向后拉扯明明,明明不甘示弱,使劲推了依依一下。几名幼儿推推搡搡,打到了一起。教师却视而不见,走到了其他游戏区。 

       小班儿童理解游戏规则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弱。像案例中这样游戏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如果教师不适时介入,恰当指导,那游戏就会因为争执而中断,无法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作用。儿童不遵守游戏规则的行为在幼儿园是经常出现的。 教师遇见此类情况不应视而不见,而是应该及时引导,帮助儿童理解与遵守游戏规则,使游戏回归到正常状态。若教师几乎不介入和指导儿童的活动,那儿童的游戏经验将很难得到延伸和拓展。

       二、反思诊断:游戏中儿童自主与教师指导关系的平衡

       自主性又称独立性,是儿童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合理选择目标的愿望和能力教师的指导行为本身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基础,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利,能够发挥指导的本体性价值。在游戏中,教师作为儿童游戏的支持者、引导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营造支持儿童主动发起、自主探索的氛围与条件,承认、尊重、支持并加入儿童的多样互动,这才是真正基于儿童自主的指导。

       需要强调的是,儿童自主不是儿童不受干涉地做任何事情,或者为实现儿童的自由意志而让教师满足其任意要求。教师的引导与支持就像儿童学习的助力剂,能够激发儿童的自信心、好奇心和主动性,使儿童被接纳、被肯定、被激励,从而由内而外更好地实现自我依靠、自我主张和自我控制,推动自主性向更高水平发展。儿童自主性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引领与助力。

       1.真正尊重儿童

       在游戏中,教师要做到最大程度放手,真正尊重儿童,支持儿童游戏进入深入状态,以真正倾听儿童的声音,真正看到儿童的游戏水平。

       在案例1中,假如教师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儿童,而是多留给儿童一些探索与尝试的时间,或许他们折的飞机没有那么漂亮,但是最后一定不是一模一样的。教师指导的高控是限制儿童想象力与自主性发展的最大阻碍。要避免游戏过程中的高控指导,一方面教师在理念上应当真正尊重儿童的独特地位,坚信儿童的内在发展力量以及学习潜能。教师应当学会从儿童的角度看待问题,感受儿童可能的兴趣和需要。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当敏锐地觉察儿童兴趣的变化,灵活调整,以适应儿童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给予儿童充足的时间、空间供他们探索,允许儿童在安全的前提下不断尝试,不要急于去纠正儿童的错误,避免过多限制儿童。当儿童在自主游戏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放慢自己指导的步伐,让自己的指导适应儿童的游戏节奏。

       2.关注儿童需要

       在处理儿童自主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时,教师要做到坚信儿童,尊重儿童生长规律和内在发展潜能。因此,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能真正关注儿童的需要,根据儿童的特点以及游戏的进程调整自己指导的方式。

       在案例2中,虽然教师的指导也算及时,但效果不佳,因为教师没能察觉到丽丽难过的真正原因,忽视了丽丽真正的需要,而是习惯性地解决问题。教师的指导应当能激发儿童的思考,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出儿童更多的想法。只有真正关注儿童的需要,教师与儿童的互动才有助于二者之间形成积极的关系,从而使教师有效的、积极的指导成为可能。

       3.适时灵活指导

       目前,部分教师在儿童自主和教师指导关系的认知上依然存在偏差,这种偏差造成了如案例3中放任现象的出现。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力较差,且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有时不能自主、顺畅地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教师不应当放任不理。教师应当树立适时灵活指导的观念,在促进儿童游戏顺利开展的同时,不忘尊重儿童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教师不应当只看到儿童的“自主”,依赖儿童的自然发展,忽视适时的介入和引领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处理儿童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时,教师应当树立适时灵活指导的观念,既要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性和发展规律,也需要把握教育契机,对儿童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进行适时引导。教师需要放手,给予儿童一定的自主,教师适宜的支持和指导,能促进儿童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

Copyright 2020 济南市天桥区幼教中心实验幼儿园
地址:济南市交校路12号    电话:    电子邮件:
鲁ICP备13023094号-1    技术支持:山东有鸿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