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23-11-23 11:38    阅读量:162

一、心理健康的标志

(一)智力发展正常

: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力为综台,主要以思力为心。

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盛、动手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较强。

(二)情绪稳定愉快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体验,是一种心理过程有时心理活动赖以进行的背景。

心理健康的幼儿表现:情绪安定、积极向上、具有对他人的爱与同情心、愉快乐观、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不安全感。

(三)人际关系和谐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

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乐于与人交往、合群、能与他人友好相处、通过交往获得别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

心理不健康的幼儿表现: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斤斤计较、猜疑、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他人格格不入。

(四)行为统一协调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思维变得有条理,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日趋合理和成熟。

一个人的行为经常偏离自己的年龄,如幼儿具有攻击行为、遗尿等,则是不健康的表现。

(五)性格乐观开朗

性格:是个性的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客观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之中。

心理健康的个性表现: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积极主动、独立性较强、谦虚、诚实、勇敢、意志较坚强。

心理不健康的幼儿:性格发展不良、表现出胆怯、冷漠、吝啬、孤僻等。

(六)自我意识良好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幼儿,能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对自己表现出自爱、自尊并拥有自豪感,对他人则表现出友善、同情、尊敬和信任。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注重儿童整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其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核心内容

1.认识到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2.提供给儿童丰富的刺激,扩大其感知觉的经验,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3.非智力因素是人格发展的核心,影响着人的潜能的开发。

(二)家庭是幼儿最基本的生活环境, 注重“家园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

1.早期良好的母婴依恋关系奠定了孩子安全感的基础。

2.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提供了社会性发展的最初的参照。

3.家园合作有益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之中

1.心理素质的养成在生活细节之中。

2.保教人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会有影响。

3.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持续性、 潜在性,不能只注重短期效果

1.幼儿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人格成长的基础。

2.教育的积极作用对幼儿的影响是潜在的。

3.极端、功利的教育目的不可取。

三、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脾气发作

主要表现:易激惹、滥发脾气、情绪发达剧烈、持续时间长等。

应对策略:忽略、冷漠;延迟关注;鼓励其正性情绪表达;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二)胆小退缩

主要表现:表情紧张、呆板;被动、退缩;不愿主动与人交流;不爱表现等。

应对策略:积累成就感;赋予责任;系统脱敏;心理暗示;榜样的影响与鼓励。

(三)说谎

主要表现:为逃避惩罚而说谎;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说谎;想象说谎(不是真正意义的说谎)。

应对策略:明了道理;检查成人对儿童管教方式的偏差;检验谎言;适当的惩罚(如面壁、冷淡、减少需要的满足等);降低知情的范围。

(四)偷拿他人物品

主要表现:将他人或他处的东西据为己有;明知不是自己的不愿归还。

应对策略:不要轻易定位为“偷;”了解其原因,鼓励其及时偿还;代币制法。

(五)攻击行为与破坏行为

主要表现:敌视、伤害他人;破坏物品;情绪易激惹等。

应对策略:父母对孩子多一些情感上的抚慰;减少或消除对其行为的关注;避免惩罚过频;模仿学习;减少产生冲突的环境。

(六)口吃

主要表现:说话时紧张;言语不流畅等。

应对策略:消除过度的指责与批评;减少对其口吃现象的关注;多表扬、鼓励,帮其树立自信心;口语训练。

(七)不良行为习惯

主要表现:骂人、咬指甲、揪头发、摸生殖器等。

应对策略:减少关注;放松;转移注意力;厌恶疗法、正性行为强化。

四、幼儿常见的心理障碍

自闭症、多动症、恐惧症、遗尿症、学习障碍等。建议到相应的医疗机构诊断治疗!

Copyright 2020 济南市天桥区幼教中心实验幼儿园
地址:济南市交校路12号    电话:    电子邮件:
鲁ICP备13023094号-1    技术支持:山东有鸿
后台管理